杨洋 陈劲
激发一线产业工人的创新意识,促进其将劳动经验转化为创新智慧,培养出懂技术会创新的产业工人队伍,已成为建设制造强国、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产业工人作为扎根在生产一线的基层劳动者,积累众多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的实践智慧,逐渐成为科技创新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员激励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建功立业、创新创造。《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制造强国与智能制造战略的深入推进成为发展的主攻方向,一线产业工人更多地直面生产问题并在实际操作中求解。如何激发一线产业工人的创新意识,促进其将劳动经验转化为创新智慧,推动产业工人向创新劳动力要素转型,培养出懂技术会创新的产业工人队伍,已成为建设制造强国、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工人创新提出新要求
一是培养交叉技术能力。传统职业教育以工种划分知识体系的方式往往使工人的知识体系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范围,缺乏跨学科认知框架,难以实现技术间的融合与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致力于生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与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要求技术创新的底层逻辑从多技能的简单叠加转向跨技术领域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在当前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加速融入传统产业的进程中,一线产业工人逐渐成为在工业流程中直接嵌入人类智慧的重要主体,其能够融合破解底层技术问题的能力逐渐成为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优势。
二是形成产业发展思维。新质生产力中的技术创新由工序效率提升转变为产业链价值再造,要求产业工人突破局部优化、渐进改进的传统定位,以全局视角审视自身在产业生态中的角色,识别产业链难点痛点,进行技术创新、价值分配与布局等环节的闭环设计,以局部创新为锚点牵引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一线技术创新红利成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石。
三是升级技术标准意识。一些国家通过专利标准化、标准专利化等方式将本土技术路线固化为全球规则,实现技术壁垒搭建与国际市场开辟的双重效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产业工人不能只局限于生产端的创新,更要以技术外交官等角色嵌入全球治理体系,参与国际技术规则与伦理标准的制定,完成技术与规则间的双向赋能,从而形成以创新决定标准、以标准打开市场、以市场反哺创新的正向循环。
促进产业工人创新创造的政策建议
第一,营造创新创造文化,激发产业工人创新意愿。一方面,树立“人人皆可创新”的文化共识。通过宣传产业工人创新的真实案例、组织工人创客进校园等方式,塑造产业工人会创新的社会认知,引导工人主动思考既有工作经验,激发其不断探索创新的想法。另一方面,构建宽松的产业工人创新容错机制。对于周期更长、不确定性更高的创新,国家层面应通过税收减免或研发费用扣除等方式激励吸纳工人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给予企业及产业工人更多的创新信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一线劳动者的创新活力。
第二,健全复合培训体系,提升产业工人创新能力。首先,完成产业工人基本储备的标准化培训。为产业工人开设覆盖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时代前沿与各岗位基础知识的培训,打破岗位间知识壁垒,拓宽产业工人储备。其次,促进产业工人形成创新思维。通过开设设计思维、精益生产等创新方法论课程,搭建产业工人创新实践的顶层设计,为产业工人劳动经验的创新性转化提供理论指导。另外,落实产业工人实践能力的场景化训练。通过在车间内设计“问题凝练—方案构想—实验操作”闭环空间等方式将车间转化为分布式研发中心,将创新全程集成至同一场域内。同时,通过产业工人创新马拉松等方式,围绕关键性技术确定实战课题,全面提升产业工人创新能力。
第三,构建融通创新生态,助力产业工人创新落地。通过“四链融合”支持网络实现整体资源协同。首先,组建工人创新联合体,共享部分基础设备及工艺数据,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其次,通过设立产业工人创新引导基金、市场化运作产业工人创新项目等方式,构建各类主体投资矩阵,促进资金链多元化投入,强化工人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支持。另外,通过工人与工程技术岗位互通计划、通畅一线工人与管理层发声渠道等方式,有效完成创新诉求的传递以及不同群体智慧的汇集,实现企业内外人才链跨界融合。最后,建立产业级创新案例库,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工人创新数据及未来优化方向,实现创新方向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以及数据链对于创新的有效赋能。
第四,完善价值获取机制,保障产业工人创新收益。首先,厘清创新成果的产权归属。以修订立法等方式明确创新成果的权属,简化产业工人创新成果确权流程。其次,构建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体系。破除绩效考核中过于偏重生产指标的现象,适当增强对创新贡献的考量。同时,设置直接经济回报、长期权益保障等多种收益方式,以按需激励的方式优化整体效果。另外,建立风险共担模式。通过设立创新保险金或政府保底收购等方式补偿产业工人的前期成本,鼓励产业工人从以劳动时间换工资的思维转变为以知识创造享红利,驱动创新创造的实现。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富明证券-富明证券官网-专业个人配资门户-散户配资官网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