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宗智 张清直
7月9日下午,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场高端对话会聚焦“全球挑战下的文明交流互鉴”,多位中外学者分享洞见。
中华智慧:包容互鉴,共育未来
人类文明从狩猎采集、农耕、工业演进至信息智能时代,始终面临两大核心命题:“如何向自然获取资源”与“如何沟通共处”。当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全球人员往来与文明交流频次激增,世界人民相互了解的意愿空前强烈。在此背景下,深化文明互鉴、寻求共同成长之道显得尤为重要。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表示,中华文明自古便以开放包容著称,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发展,儒释道相互融合即是明。
他举例说,“所谓文明冲突,是指彼此边界明显,产生碰撞。而中华文明长期拥有着良好的交流状态,比如我国禅宗内部有南、北宗派系之分,但是两者之间仍保持相互认可,形成诸系并存的格局,体现出中华文明在历史上展现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当今世界面临着一系列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全球性挑战和问题,这些挑战和问题依靠任何国家都很难独自面对和单独解决,世界各国唯有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才能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文明已经因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而结成一个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温海明呼吁借鉴中华传统智慧,推动文明之间的和平互动,减少冲突。“回到我们的传统文化,比如说《易经》就是阴阳两种力量不停转化,我们要传递和平的、良善的声音。建立一个美好的家园,共同成长,生生不息,这是人类应该努力的方向。”
互鉴之道:觉悟与实践并重
“物相杂,故曰文”,文明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创新的基本特征及规律。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朱子学会副会长朱人求以“轴心时代的学习之道——孔老夫子跟柏拉图的隔空对话”为题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文明互鉴的重要性,强调了学习的必要性,特别是对中华文明和西方哲学的学习。他表示,学习一在觉悟,即理解文明的根本和宇宙人生的道理;二在实践,即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实现个人德行的成长。
朱人求认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君子或圣人,以及在文明交流中寻求互补和共同进步。在他看来,“中国哲学家是‘求道’,不断地学以致道。仁道是道路、是方法,但也是我们最高的文化理念、文化理想。西方柏拉图的世界要‘求真’,求理念的‘真’的世界,所以这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代表两种不同思想的范式。”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孙磊探讨了中华文明遗产对现代国际法的启示。从晚清时期国际法观念的转变到中华文明元素融入现代国际法体系,从康有为的“天下大同”理念到廖平、宋玉林的经学观点,在她看来,现代国际法应由多元文明共同书写,中华文明的仁义、公法正义和礼制应成为国际法的伦理和文明基础。
全球文明倡议:深植于儒家思想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文化理念,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关于文明的和谐共存、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繁荣的重要智慧。阿根廷罗萨里奥国立大学讲师罗西奥·苏珊娜·里乌斯表示,全球文明倡议深植于儒家思想。“比如说‘和而不同’、‘仁’等。中国并不将其观点强置于他国,而是促进共同发展道路的探索,这种价值观将会被全人类所接纳。这种基于儒家思想的方式和思想在全球文明倡议中得以充分体现,也体现了中国力量。”
她直言,“我们不能脱离传统,必须深刻地理解传统的价值和相关性。中国向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价值体系,我们得以更有效地打造和平共处的大同世界,我们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尊重人类的尊严、共同的价值观的追求,同时开展对话,这就是文明实现价值的典范。”
富明证券-富明证券官网-专业个人配资门户-散户配资官网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